
今年夏天,笔者赴南欧交流学习,分别来到了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三个南欧国家。其中,意大利是发达国家,希腊是中等发达国家,阿尔巴尼亚则是欠发达国家。通过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管窥南欧社会治理,可以发现其存在多张不同的面孔。
阿尔巴尼亚:咖啡与碉堡的张力
在此次行程之前,阿尔巴尼亚在我脑海中的标签有“‘欧洲火药桶’地带上的国家”“欧洲欠发达国家”“紧张的地缘关系”“经历社会巨变的国度”等。基于这些刻板印象,很容易推断出其社会面关系紧张的结论。尤其全国范围内超过17万座的碉堡(平均每十几个人拥有一个碉堡,每平方公里有5.7个),更加强化了“战斗民族”的标签。
然而,当飞机降落阿尔巴尼亚地拉那机场后,一些固有的认识慢慢发生改变。走在地拉那的大街上,两侧多是上世纪的老式建筑,不算繁华的街道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咖啡店。目光所及之处,均是三三两两手捧咖啡、悠闲交谈的画面。一时间,咖啡的浓香消弭了碉堡的火药味。
在后续的交流中,阿尔巴尼亚学者和当地华人告诉我们,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极端犯罪、暴力犯罪较少的国家。为了佐证这一观点,我特意查阅了历年的全球和平指数,发现阿尔巴尼亚常年位列50名左右。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能在社会面治理方面取得位列全球中上等的成绩,着实令人惊讶。
2019年9月16日,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一所中学举行开学典礼。新华社记者 张立云 摄
为何会存在这种差异?我从三个交流场景中,得到了初步的答案。
在阿尔巴尼亚交流期间,几位穆斯林学者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餐叙前,我们认真地通过网络学习了与穆斯林相关的餐桌礼仪及注意事项,避免触碰他们的宗教禁忌。
我们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餐厅后,穆斯林朋友已经早早在那里等候。他们热情洋溢的问候和幽默的谈吐,很快将餐桌上的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无论是在点餐过程中还是在交流中,他们似乎更在乎我们的习俗,关照我们的习惯。
一个华人朋友告诉我们,阿尔巴尼亚人并不介意宗教信仰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和自己相处。这一点着实令我们感动。要知道,阿尔巴尼亚是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同时还存在一定规模的东正教和天主教群体。他们之间和平相处,并不存在某种紧张关系。
阿尔尼亚人更在意“阿尔巴尼亚族人”的这个标签,而非某一具体的宗教信仰的标签。宗教文化的包容性极大地减少了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构成了社会治理的文化支撑。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极度渴望融入欧洲主流体系的国家,加入欧盟是其当前的重要目标。为了满足加入欧盟的门槛性要求,阿尔巴尼亚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法律向欧盟对齐,甚至采取法律移植等速成方法。在与阿尔巴尼亚科学院、阿尔巴尼亚国际问题研究所同行的交流中,笔者都问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阿尔巴尼亚加入欧盟的进程中,推动法律与欧盟的法律和规则衔接的问题?”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感知到,阿尔巴尼亚人对法律的“自主性”并没有太多的执念,对直接移植欧盟规定抱着开放的态度。得益于这种法律移植,其法治化水平提升较快。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何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社会治理却相对较好。
在阿尔巴尼亚期间,正好有一场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在地拉那举行——阿尔巴尼亚主场对阵塞尔维亚。当天傍晚,地拉那的主干道民族烈士大街上,无数披着“山鹰之国”国旗的青年汇成一道深红色的潮流,助威声一波高过一波。人群中,我的黑头发黄皮肤显得格外明显,热情洋溢的青年们,不时朝我竖起大拇指,我也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投之以赞赏的目光。这些简单而无声的互动,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个国家张扬而朴素、不羁而纯粹的民风。
为球队助威的球迷 作者摄
希腊:文明古国的现代化失落
在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是希腊牛途网。
说起希腊,人们总会认为她是哲学的故乡。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学者习惯将“希腊式”奉为理论范本,以至于在学术研究中形成“言必谈希腊”的思维定式。毋庸置疑,作为欧洲最早的文明,古希腊往往与智慧并提。然而,历经千年的变迁,古老的智慧是否还能回答现代民族国家治理的普遍难题?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来到了雅典城。
从机场前往酒店的路上,经过了雅典著名的宪法广场。据了解,雅典宪法广场是举行重大政治与国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广场上的无名战士纪念碑前每小时举行一次卫兵换岗仪式。该仪式已经成为雅典的代表性的开放“景观”,笔者因此在此驻足二十余分钟,观摩了仪式的全过程:身材魁梧的卫兵,头戴着红色贝雷帽,身着白色百褶短裙,蹬着带有黑色流苏的鞋子,按照严格的程序缓缓地抬腿、踏步、交接,每一个动作都像3倍慢放的镜头,庄重而肃穆。从他们一丝不苟的步伐与略显浮夸的装束中,依稀能窥见古老文明的影子。
雅典宪法广场卫兵换岗场景 作者摄
要管窥希腊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真实面貌,两个视角尤为真切:一是官方在基层治理中的态度和具体实践;二是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
第一个视角便是与圣阿纳伊里-卡马泰罗市政府相关人员的交谈。
当问及法律和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参与情况,该市市长坦言,即使在希腊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并不大的地方,要实现真正的民主也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让所有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背景的人都在充分理解政策制定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表决,当前仍然难以实现。可见,即使在希腊这个民主的发祥地,民主理想和民主实践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民主作为价值理念,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得到认可,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民主模式,各国的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异。当我们向市长先生介绍中国立法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时,他表示对希腊具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
第二个视角便是夜幕初降时的希腊街头。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笔者乘车前往一个外来移民和劳工聚集的街区。在昏暗的灯光下,人影幢幢,有人仰天吞云吐雾,有人垂首蜷坐于台阶,但共同的特征是眼神涣散。看到一旁散落的针头、满地的垃圾,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瘾君子聚集的街角。
打开“小红书”APP进行本地搜索,可以发现这样的街区在希腊不在少数。这种颓唐的景象反映了希腊社会治理失序,与卫兵换岗所象征的古老文明的秩序感,形成了沉默的对照。
除此之外,对高福利制度的坚持和单一化的产业结构、疲软的国家财政之间的矛盾,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笔者发现,作为文明古国的希腊,似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力不从心。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生命力和生命周期,无论其在历史上多么辉煌,如果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使在其发源地,都会因为失去回应性而逐渐走向衰败。
从酒店前往雅典机场的路上,尽管空气中弥漫着现代化工业的雾霾,但透过车窗,依然能够看到此起彼伏的山地与丘陵中布满密密麻麻的建筑物,像是古老文明的当代注脚。
2025年9月7日在希腊首都雅典拍摄的“红月亮”。\n新华社发(马里奥斯·罗洛斯摄)
意大利:自由、古典与社会治理之困
意大利的国土轮廓形似一只长靴,亚平宁半岛延伸至地中海,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则如靴尖点缀。
由于意大利历来有重视家庭、重视人情往来的传统,一直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中最像中国的国家,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然而,对意大利的探访后,笔者发现其尽管在部分文化传统上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在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上仍和中国有较大的差异。
笔者对意大利的印象,始于都灵机场海关。由于笔者曾有多年中国海关缉私部门工作经历,也曾多次参与智慧口岸建设的论证,因此对意大利海关的通关模式和通关效率格外关注。
令笔者惊讶的是,意大利海关至今仍坚持纯人工检查、核验的模式,以至于检查并放行一架中小型飞机的旅客,需要花费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我国已经付诸实践的指纹通关、虹膜验证、自助通关等模式,在意大利均难觅踪影。基于这样的观察,笔者猜测,公共部门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进程缓慢,可能会给意大利的现代化治理带来较大的阻碍。这样的猜测,先后在威尼斯、罗马等地的观察中得到证实。
意大利都灵市区风貌 作者摄
在到达意大利之前,笔者就收到友人诸多关于防盗的忠告,为此,笔者还专门到网络上收集、研究意大利街头各类盗窃手法,以免成为小偷们的“猎物”。
前往威尼斯大学途中,需要步行穿过多处人流量巨大的地方,这给了笔者观察街面犯罪治理的最佳机会。当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潮时,笔者一边紧紧地护住胸前的背包,生怕护照等重要证件被盗或者遗落,另一边,四处“扫描”,试图找出隐藏于人群中的越轨者。
很快,我便发现不远处的台阶上,一位男青年将手伸入一个女士的背包中,手法简单粗暴。正当笔者想要往前一探究竟时,几位身材魁梧的男女上前亮了证件并掏出手铐,很快将嫌疑人带离人群。至此,笔者才知道,原来人群中潜伏着不少便衣警察。
威尼斯大学周边警察执法过程 作者摄
尽管便衣警察的及时执法中止了一起盗窃案,但这种单纯依靠警力的街面犯罪治理模式,可能在效率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在类似的人群聚集的地方,中国往往通过高清摄像头、无人机等数字科技手段赋能警察执法,基本上实现盗窃行为“清零”效果。笔者环顾四周,无论是商铺还是公共广场,几乎没有看到高清摄像头。
查阅资料发现,基于个人隐私保护的理由,意大利人脸识别技术推广存在较大的障碍。2022年,意大利的数据保护局甚至作出了暂停该国公共机构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决定。
在罗马的大街上,伦巴第和诺曼底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精致而奢华的雕刻依然彰显着帝国的遗风。当你乘坐着现代汽车,在某个不经意的街角,撞见一座1600多年前的教堂——那一刻,时空仿佛失序,今夕与往昔在刹那间重叠。
也许在意大利人的心中,历史从未远离,这是他们从容地守护着古典的底气所在。然而,如同硬币的两面,对古典的坚守也给意大利的社会治理带来诸多困扰。
例如,坚持传统的纸币支付方式,电子支付未大范围普及,导致税收治理面临较大困难;坚持传统的长时间午休,许多商店、公司甚至政府部门在下午12:30至15:30歇业,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客的需求等等。
尽管在社会治理上存在不少“槽点”,但意大利还是给笔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意大利人对友人的天然热忱、对时尚的独到理解、对美食近乎偏执的界定,都让人为之感动。
南欧之旅,让笔者对欧洲国家的社会治理模式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感知,为后续从事涉外法治、比较法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在此过程中,笔者也深深感受到在区域国别、涉外法治等重点领域的研究中,要高度重视“语境”的重要性,也即在地研究的重要性。
试想,有多少研究,只是沉迷于从文献到文献的逻辑推演?有多少研究,在未经考察的前提下,便轻言引入某一概念、某一制度?有多少研究,忘却“体用之别”,将西方经典理论奉为圭臬?解码西方制度,需要重返特定的社会现场。我想牛途网,这也是比较法研究的关键所在。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